在重阳节前夕召开的局机关老干部座谈会上,原局总工骆耀南提出建议:“四川地质找矿应该解放思想,转变观念,不能老盯着金、银、铜等大宗矿产品不放了。适应新常态,四川地质找矿应该转向‘三稀’和‘非金属’”。
骆耀南曾发现了一个中型锡矿,两个大型钒钛磁铁矿,一个大型稀土矿,一个特大型独立银矿,在地质找矿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,骆耀南因此获得李四光野外地质工作者奖。虽然已经退休多年,但作为四川资深的找矿专家,骆耀南一直关注着四川地质找矿事业的发展。针对目前大宗矿产品价格低迷的现状,骆耀南提出了向“三稀”和“非金属”转向的建议。骆总分析到,三稀矿产资源,由于其独特的物理、化学特性决定了其工业应用的广阔前景,也决定了其在“转方式调结构,提高国际竞争力”中的独特地位。从常见的金、银、铜找矿向“稀有”、“稀土”、“稀散”转变,从“金属”向“非金属”找矿转变,这是国际趋势,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我们前头。更重要的是,在“三稀”找矿方面,四川已经开展了不少的地质工作,积累了不少的资料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,可以说,勘探开发“三稀”,不仅是四川的荣耀,更是中国的荣耀,但这首先是四川地质找矿人的使命。而在非金属方面,非金属的用途之广也是金属难以企及的,而非金属的开采对于自然的破坏以及环境的污染又在金属之下。四川要加强非金属勘探开发理论的研究、人才的储备以及创新型勘探开采的尝试。
骆耀南说,与其眼巴巴苦等大宗矿产品价格的复苏,不如借着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”的东风,在“三稀”和“非金属”的海洋去扬帆搏击。只要我们坚定信心,敢为人先,四川“三稀”和“非金属”的勘探开发,一定大有作为。(金 光)